92草莓产区_精品伊园甸2024直达入口_满18请点此3秒后跳转榴莲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动态信息 > 健康提示

六月健康提示

来源:甘肃疾控 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2-05-30?       打印文章       字体:[        ]




六月健康提示

6月,气温逐渐上升渐入夏季,降雨也随之增加。甘肃省疾控中心提醒您:除了继续预防新冠肺炎以外,还要预防手足口病、水痘、流行性腮腺炎、风疹等传染性疾病。同时,随着天气逐渐炎热,食源性疾病、流行性乙型脑炎也需要注意


新冠肺炎



当前,全国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继续下降,为了守住这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继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,遵守疫情防控要求,积极接种疫苗,切实履行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职责。


坚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


◆持续做好科学佩戴口罩、1米线、不扎堆、自我健康监测等个人防护措施。保持勤洗手、常通风、用公筷、喷嚏咳嗽有遮挡等良好卫生习惯。

◆减少开展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,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室内公共场所活动。进入公共场所,应全程佩戴口罩,配合扫码(甘肃健康码、机构场所码)、测温、一米线等防控工作。

◆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最经济、最有效的手段,能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。请符合接种条件的人员,尽快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,共筑免疫屏障。

◆坚持做好人物同防。非必需不要从境外高风险地区邮购商品,谨慎邮购国内有本土疫情报告所在地区的商品,收发快递做好消毒和手卫生。



食源性疾疾病



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,通常具有感染性的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。顾名思义,凡与摄食有关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,都属于食源性疾病。常见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、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等。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原因通常是由于贮存不当导致的食物变质,加工时生熟不分或加热不彻底引起的。多见于熟肉制品、酱卤肉、蛋制品、乳制品和粮食糕点类食品中。


一、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


●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。饭前便后、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。

●重视食物的保存温度。多数致病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约为20-40℃,所以在夏季,饭菜在常温下保存不应超过两小时,应在冷却后及时存放冰箱,在冰箱保存的时间也不要超过3天。

●杜绝潜在的感染风险。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、患有化脓性皮肤病、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,应立即离岗。

●不认识的野菜不要吃。吃野菜时要注意安全第一,不认识的不采、不吃,以免中毒。

●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吃野菜。一些野菜的膳食纤维比较粗,肠胃功能较弱或是患有慢性肠胃炎的人食用易引起消化不良,甚至引发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


二、食源性疾病引发的腹泻怎么办?


●不要轻易服用止泻药,以免贻误病情。进餐后如出现呕吐、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时,可用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,排出毒物。但病人已经昏迷的时候,不宜进行人为催吐,否则容易引起窒息。

●如果腹泻症状持续,并还有便血、发热、脱水等症状,尤其是老人、小孩敏感性高,须尽快就医治疗,谨防休克。

●患者须调整饮食,吃易消化的食物,如米汤、糖盐水等,减轻胃肠道负担;同时注意腹部保暖。


流行性乙型脑炎


 流行性乙型脑炎(简称乙脑)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其起病急,患者症状轻重不一,重症病例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,出现高热、惊厥、昏迷直至痉挛性瘫痪,甚至死亡,且幸存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。乙脑主要通过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(主要为三带喙库蚊)叮咬传播,猪(尤其是仔猪)是乙脑主要的传染源,高发季节为夏秋季(6~10月)。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,流行区10岁以下儿童最为易感,近年来,由于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,适龄儿童接种率较高,乙脑病人的发病年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,发病年龄开始向大年龄推移,中老年病例增加。为了有效防控乙脑,需做到以下两点:


一、接种乙脑疫苗


接种乙脑疫苗,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。目前接种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:乙脑减毒活疫苗分别于儿童8月龄、2周岁各接种1剂;乙脑灭活疫苗分别于儿童8月龄接种2剂,间隔7~10天,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。成人可知情同意、自愿自费接种二类疫苗(乙脑疫苗)。


二、及时防蚊灭蚊


通过及时清理居所附近的垃圾,将房前屋后可能积存雨水的缸、桶、坛、罐等器皿彻底清除、倒扣、加盖或定时换水清理,以及填塞树洞、石穴、坑洼等措施可防止蚊虫产卵,以有效降低蚊虫密度。个人要加强自身保护,可通过使用纱窗、纱帘、蚊帐、蚊香、驱蚊剂、穿长袖长裤及浅颜色的衣服等方法避免被蚊虫叮。对猪圈等场所定时进行卫生清理及蚊虫消杀也十分重要。


流行性腮腺炎


流行性腮腺炎(简称流腮)是由流腮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,非常容易在托儿所、幼儿园和学校里出现暴发。人类是流腮病毒唯一的天然宿主,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,感染者中有20%~40%呈隐性感染。流腮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,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食品、玩具或其他物品传播。流腮发病初期会有发热、畏寒、头痛、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,数小时至2天后出现腮腺肿胀、疼痛,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。除此之外,流腮还有可能会引发脑炎、脑膜炎、听力损失、卵巢炎、睾丸炎等并发症。为了有效预防流腮,需做到以下两点:


一、接种含流腮成分的疫苗 


通常在宝宝18~24月龄时政府会免费为宝宝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(可以预防麻疹、风疹以及流腮),但根据WHO有关腮腺炎疫苗的立场文件中表明,要达到对腮腺炎的长期免疫保护需要接种2针疫苗,所以建议家长们最好给宝宝继续接种第2剂次含流腮成分的疫苗。成人可在知情同意、自愿自费的原则下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二类疫苗。


二、隔离传染源、切断传播途径


在流腮高发季节家长们应尽量避免带宝宝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,如要出门,最好戴上口罩;并要培养宝宝良好的卫生习惯,做到“四勤一多”:勤洗手、勤通风、勤晒衣被、勤锻炼身体、多喝水。在人员比较集中的环境下,如学校、幼儿园等,应加强教室通风,增加晨、午检。如发现可疑病例,及时进行医学观察。



风疹


 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主要表现为发热、斑丘疹、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,病情较轻,预后良好。人类是风疹病毒唯一的宿主,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,日常密切生活接触也可引起传播。妊娠期妇女患风疹可累及胎盘及感染胎儿,造成自然流产、死胎、和出生后死亡、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等。风疹的传染源包括临床患者、亚临床感染的患者及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患儿。人对风疹普遍易感,自2008年麻风、麻腮风疫苗纳入儿童常规免疫规划疫苗后,小年龄儿童发病越来越少,发病年龄出现后移现象。为了有效预防风疹,需做到以下两点:


一、接种含风疹成分的疫苗


儿童可免费在8月龄接种1剂麻风疫苗,18~24月龄接种1剂麻腮风疫苗,从而有效预防风疹发病。成人可在知情同意、自愿自费的原则下接种含风疹成分的二类疫苗。育龄期妇女接种含风疹成分的减毒活疫苗后,应至少3个月内避免怀孕。


二、隔离传染源、切断传播途径


应及时隔离病人,控制传染源,同时加强通风,注意个人卫生。对于学校内暴发,应做好晨、午检及因病缺课学生随访,发现疫情尽早采取措施进行防控。妊娠期妇女(特别在早期),须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。



手足口病


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症状为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、疱疹,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、脑炎、脑脊髓炎、肺水肿、循环障碍等。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生,4-7月为发病高峰期,发病人群主要是5岁及以下儿童。当健康的孩子接触了患儿的粪便、疱疹液、唾液等分泌物,或者接触了被患儿污染的毛巾、牙杯、玩具、餐具等物品或环境,都可以感染。甚至还会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,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能会被感染



一、托育机构如何预防手足口病?


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聚集性及暴发疫情发生的主要场所,应注意做好以下防控措施:

●每日进行晨午检,发现可疑患儿时,要采取立即送诊、居家观察等措施;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;

●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,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(区)级CDC报告;

●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,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,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;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,经风险评估后,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;

●教育、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;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;

●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;定期对玩具、儿童个人卫生用具(水杯、毛巾等)、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;

●定期对活动室、寝室、教室、门把手、楼梯扶手、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;

●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、消毒,工作人员应戴手套,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;

●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。


二、个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?


●勤洗手:洗手对预防手足口病非常关键,大人要养成孩子饭前便后、外出后洗手的习惯,大人处理完宝宝的尿片、粪便后也应洗手。

●吃熟食:被粪便污染的水果、食物上会含有肠道病毒,一定要清洗干净,不要给孩子吃生冷食物、不要喝生水、不要吃没有完全做熟的肉食。

● 勤消毒,常通风:宝宝的餐具、玩具、排泄物、家庭环境等应勤消毒,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,减少病毒停留。




字体:[        ]

相关信息

指南
微信
微博
指南
盐池县| 静宁县| 山阴县| 离岛区| 大安市| 九龙城区| 雅安市| 德昌县| 漠河县| 弥渡县|